来源 |Vista看天下(vistaweek)
作者 | 杨二芋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敢问各位朋友,吃过烤冷面吗?路边摊上最寻常的那种。
味道其实还挺不错的,但这两天小编发现,我们绝大多数外地人吃的,可能都是假的烤冷面!
因为真的、或者说是正宗的烤冷面里,用的就真的是一根根“冷面”↓↓
而不是一整张面皮↓↓
虽然制作工序都差不多,冷面微煎后打两个蛋摊开↓↓
再翻个面儿,刷酱加料↓↓
最后竖着裹起来,刷酱切段↓↓
但是!跟一整张面皮相比,从一大把面条到终极形态的转变,显然更让人感到惊喜,在吃货眼中好像也更好吃了。
这个足以惊掉(外地)人下巴的发现出自《街头美食斗士》,又名《街头大胃王》,是韩国著名美食家白钟元携手tvN推出的一档美食综艺。
今年4月23日开播,豆瓣评分9.4。
没错,又双叒叕是韩国出品。
由于“真假烤冷面”给大家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比真假美猴王的还大,看过这期节目的观众第一反应是:生气!我居然在吃中国菜这点上输给了外国人?
不,不是我们没有韩国人会吃中国菜,而是所有人都没有“地表最强”白老师会吃各地菜……这点稍后再讲。
《街头大胃王》这个节目呢,每期都会去一个城市探索好吃的街头小吃,目前已播完8期,分别是成都、香港、曼谷、东京、夏威夷、泰国、福冈,以及哈尔滨。
中国美食一次性就占了3/8,也是很给面子了。
不知道是不是以成都开局的原因,节目一播出就吸引了很多国内吃货的关注,几乎每一期都会流出令人窒息的深夜报社GIF图,到了最后有烤冷面出现的这期,终于又小爆了一回。
1小时13分钟的节目下来,小编对哈尔滨美食最大的印象就是——当地人也太爱粉丝和豆腐了吧(一个猜测,希望能跟当地读者确认一哈子)!
扇贝生蚝上搁粉丝这种全国通用的操作就不说了,在哈市,烤茄子上也要同款【粉丝】↓↓
酸菜砂锅(或者叫猪又炖粉条?)里不能少了它↓↓
春饼里卷的炒合菜也能见着它↓↓
可能是因为东北地区盛产大豆,【豆腐】也是哈尔滨美食的灵魂配菜。
炖汤要放那种一块一块的普通豆腐↓↓
红油干豆腐(之后还有炸干豆腐)是超级下饭的小菜↓↓
甚至还能把豆腐捣碎了做成包子馅儿↓↓
节目里,我们还有幸见证了哈尔滨饭圈两大流量的同框——得莫利炖鱼,除了鱼,配菜就是豆腐和粉丝↓↓
emmmmm……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哈尔滨人民忠贞不渝的饮食观,反正小编是服气得不行。
除了开头说的用一根根面做成的烤冷面,这期节目还做了一些其他美食的科普,向外地观众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享誉全国的锅包肉(俗称“锅包又”),谁能想到在炒之前还要炸上三遍呢?
或许就是因为有了这道工序,做出来的锅包又那叫一个外酥里嫩有嚼劲,嚼起来脆脆的,用手掰开却又能看见细小的拉丝↓↓
在口感上有着如此反差,就连吃遍全球的白钟元也很新奇:怎么能做到这种地步呢?并且尝试了各种方法让锅包又的表面变得不那么脆↓↓
结果——心服口服。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盘锅包又在白老师喝了一碗红菜汤后,还是那么脆,并没有因为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真·硬核菜品↓↓
期间,节目组去后厨拍了制作过程,白老师在桌前跟观众讲解这道东北名菜的悠久历史——
当年俄罗斯在哈尔滨修铁路,让后者迅速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个叫郑兴文的厨子在道台府府尹家做事,经常招待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
为了适应外宾口味,郑兴文把原先咸鲜口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深受客人们喜爱,这一改也使哈尔滨成为了锅包肉(原名“锅爆肉”)的起源地。
这样信手拈来的背景故事不止出现在这一处,节目里介绍的所有美食白老师几乎都能说上几句,足见其多么会吃,或者说为此做了多少功课。
更重要的是,他(节目组)不仅了解哈尔滨的美食,还很会找吃美食的地方。
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招牌的饭店≈非常有名的美食↓↓
那种几十年前相当繁华、如今却破旧不堪的商业街里,往往也藏着与美味相关的都市传说↓↓
就是在这条古老的巷子里,白老师带我们见识到了鲜香扑鼻的大酱骨头,和可以拔丝的烤面包片↓↓
如果不是他的推荐,我怎么也想不到,火车站附近还有这么一处秘密美食↓↓
机场就更别提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赶飞机,就算有时间坐着吃吃饭,里面的连锁店也是又贵又难吃,但白老师眼中的哈尔滨机场不是。
在航站楼外面的停车场附近,如果能看见这样的三轮车,那你就有口福了↓↓
车上全是温热的盒饭,食客通常是出租车司机,虽说是盒饭,但味道一点都不比大饭店里的差,菜品还有好几种可供挑选↓↓
没有桌椅,白老师捧着盒饭直接坐在了草地上,用他的话说就像在“郊游”,可见真正的吃货为了吃到好吃的食物,完全可以不拘小节。
前面说白老师“很会吃各地菜”,不是尬吹,你看他在哈尔滨问服务员要哈啤(他讲中文)的神态,那叫一个熟练↓↓
在那家没有招牌的店里吃炒腰筋(内脏)时,还问服务员有没有大蒜↓↓
随后,他跟韩国观众们解释了一下中国生吃大蒜的饮食文化(可能国内也有些南方朋友不知道、或者不能接受这种吃法)↓↓
还口把口地教大家该怎么吃:一口肉一口蒜,解油爽口又下饭!
你想啊,内脏得多腥啊,不是好这口的根本吃不下去,但在白老师的食评体系里,这家店的老板厨艺很赞,爆炒出来的内脏“味道很艺术”。
没错,他真的很喜欢用“艺术”来形容哈尔滨的美食。
炒腰筋是艺术↓↓
干炒辣椒丝是艺术↓↓
连机场盒饭都是艺术↓↓
内啥,艺不艺术的我不知道,反正看完这期《街头大胃王》后,再次确定了这里很适合我这种肉食主义者生活——东北!我的第二故乡!
目之所及,全是锅包肉、坛肉、炒腰筋、酱香五花肉、大酱骨头↓↓
包子里也有鲜嫩多汁的排骨肉↓↓
还有传说中的得莫利炖鱼,吃着感觉面前就是松花江↓↓
老实讲,哈尔滨在国内并不是以美食著称,很多人去一趟只为看个冰雕,对那里的“吃”一无所知。
所以,很多外地人看到白老师这次的美食之旅后,没去过的抓紧记在了小本本上,去过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去了个假的哈尔滨↓↓
而当地人则是各种服气,不忿中透露着英雄所见略同,一股子自家宝贝终于有人识货的味道,“这个居然都被他知道了!”
哈尔滨是如此,节目组去过的其他几个城市也一样,或许都是我们熟悉的街头食物,但在这群韩国人的镜头里好像有了加成,对胃更有吸引力了。
不得不感叹,《街头大胃王》这个综艺对观众太残忍了。
甭管你自制力多强大,看着白老师吃得那么香,顿时觉得自己电脑前的外卖索然无味,只想赶紧买机票去到世界各地、跟随他的脚步吃起来。
没办法,白钟元老师是正儿八经的厨师出身,他任首席执行官的集团下拥有26个连锁餐厅,1299间分店,按理说也是阅菜无数的老餮了。
连他都抵抗不了的美食,我等凡人哪儿来的自信可以控制住寄几!
作为韩国最著名的美食家,白老师在美食综艺界的地位是所有熟悉韩综的观众都有目共睹的。
《白钟元的三大天王》、《白钟元的小巷餐厅》、《家常菜白老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节目不计其数,横跨了无线台和有线台,都有着不俗的口碑和收视↓↓
好像任何需要做饭的综艺,只要邀请到他,看上去会立马好吃N倍。
要说他能把参与的美食综艺做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他很会吃,也很了解和尊重各地的美食。
比如咱们国家,看过白老师其他节目的观众应该知道,他对中国菜是真的非常有研究,会说一口相当不错的中文,尽管他自己说是看菜单学的。
《街头大胃王》的第一期【成都篇】,白老师去了一家地道的麻婆豆腐店,点完菜以后就给韩国观众科普起了“麻婆豆腐”这个名字的由来。
除了讲到“麻”不是指花椒带来的口感,而是发明这道菜的婆婆,满脸麻子,才取名麻婆豆腐,更详细地指出,这位陈氏婆婆并不姓陈,而是随夫姓的陈↓↓
在街边看到军屯锅魁时,很有经验地停下了脚步,等候锅魁出炉的过程中,又开始分享锅魁的典故↓↓
【香港篇】中,他坐在路边的餐桌前,讲了长长一段关于“避风塘”的由来,让许多网友感叹“身为中国人的我都不知道这些”↓↓
另外,他是真的会找地方,在节目里吃的基本没有游客密集的网红店,全都是走街串巷探出来的,比如哈尔滨的炒腰筋、大酱骨头。
还记得第一期他来到人头攒动的宽窄巷子,在大家以为“白老师要被坑了”时,他转身就走进旁边的小巷子,解释说“一般这种玩的地方附近的东西才好吃”(划重点)。
说实话,这个举动让我很生气——
“我去外地旅游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
最后,机智的白老师吃到了一看就让人两眼冒光的肥肠粉,还是加了冒节子(相当于加了一份肥肠)的辣种↓↓
这也算是白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告诉大家寻找美食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他在节目里还流露出了很多有趣的细节。
喜欢自黑,说自己对着骨头大啃特啃的样子像个山贼↓↓
吃饱了一出门,发现还有更好吃的东西时欲哭无泪,是我本人了↓↓
他甚至还遇到一个人吃饭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就是起身续个泡菜的功夫,桌上的饭菜就被服务员收走了↓↓
虽然白老师可能已经痛彻心扉了,但弹幕里都是网友们幸灾乐祸的哈哈哈↓↓
显然,在《街头大胃王》里,美食是好吃的,节目是好看的。
好看到什么程度呢?
记得在【香港篇】里,白老师形容一个饭店老板虽然穿的不是正式的厨师服,可看上去像是隐于市的业内高手,然后BGM是周星驰《功夫》里的配乐……真绝了!
或许将其跟《舌尖3》相比有些讨巧,但不得不承认,节目组和白老师做的功课很到位、拍摄方式也非常成熟,从台本到剪辑再到包装,精良又接地气,很适合作为美食类节目的制作范本。
看似从头吃到尾、连景点都顾不上去,却没有绕过美食背后的生活和当地的人,整个节目散发出真实而热烈的烟火气,让屏幕外的观众也欲罢不能。
说到底,从美食中感受生活,是吃货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美食类综艺需要追求的节目效果,不是吗?
值班编辑:猫猫兔
▼
山西面食不接受批评。
“土味”仪式感:老爸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