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有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对口相声,捧逗二人上了台是一场买卖。逗哏的即便表演再精湛,没有搭档在其中穿针引线、垫砖递腿,也很难收获令人满意的演出效果。过去每当说到一对搭档在台上的默契程度时,都有一个专门的形容词——“腻乎”。然而,时代在发展,相声表演也在悄然改变。很多青年演员把最“娇气”的包袱扔到一旁,反倒是以“怼”为主,包袱为辅。但事实上,这样的表演一点也不高级,更谈不到任何艺术性。
捧哏的在台上不是不能“怼",因为捧哏讲究的就是“顶刨撞盖”四个字,关键还是看使哪块活。倘若一概而论,时间长了哪怕再忠实的拥趸也有听腻的时候。在老先生们的表演中,“刨”是门学问,什么节骨眼刨,该怎么刨,都可能影响包袱的效果。今天就来跟众位聊聊老观众们津津乐道的“刨着使”。
2007年,在“艺海神游五十载”的纪念专场演出上,马志明与黄族民联袂为观众奉上了传统相声《大保镖》。毫无疑问这段是少马爷的把杆活,而来捧场的观众也以老粘子居多。毫不夸张地说,坐在台上的观众哪位都对这段烂熟于心,都能死纲死口的把整块活念下来。这一点对少马爷而言同样了然于心。故而在表演过程中马志明先生到包袱口自己就先给刨了。
众位可能还有印象,《大保镖》里有这么几句。甲:刀、枪、剑、戟、斧、钺、钩、钗、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子、流星。什么带钩儿的、带尖儿的、带韧儿的、带刺儿的、带峨眉针儿的、带锁链的,十八般兵刃,我是样样...... 乙:精通? 甲:稀松。 谁使这块活都这么使,因为到这儿有个小碎包袱。可少马爷知道来的都是什么观众,说到“我是样样......”时,没给捧哏的留气口,直接说出来“精通”。看似是把包袱给刨了,实际包袱还在后面等着呢。马:我就不说那稀松,您也不乐,也没意思。干脆我就精通。黄:你差点把我诓出来啊。马:你还以为我说稀松呢?这句没了!这么一刨,包袱一下就响了。这是逗哏的自己刨自己,还有好不容易说到底包袱,直接让捧哏的给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