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反映清朝的影视剧比较多,所以大家对清朝初年的撤藩减藩比较了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削藩一事不仅存在于清朝,甚至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里就已经进行过,在割据诸侯国的过程中,围绕着一座城市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行动,这就是安阳。
安阳是河南省最北的城市。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它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商朝时叫殷。商朝国王盘庚曾迁都于此,故商朝又称殷商。其北约20公里处有邺城,为三国曹魏所建,历经六朝。邺城被隋文帝隋文帝灭后,由江州、迁至安阳,改为邺城。后晋天福三年,德军在此设伏,并在此加名“张德”。
明代张德大厦
以上信息众所周知,但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已经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单位,还要组建一支彰德军。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段历史。
设置德军的目的是削弱掌管国家的上级单位天雄军的力量。
唐朝,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因为地方切戏势力的反叛而由盛转衰。唐后期也是为了地方割据势力相互制约和竞争,进一步扩大了“藩镇”和我使的规模。唐宪宗元八年(813)《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是:“凡四十七镇“,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缓冲城镇”灭唐的人是我们时代的一个人,朱温,我们时代的宣武军。
地图北面的何方镇
历史上被称为侯亮的朱温建造的大梁并没有占据整个唐朝。除了江南的势力,周围还有五六个帝国政权,在后梁内部设置了很多钦差大臣,帮助朱温四面作战,管理地方。朱文是由我们这个时代“长大”的。从唐朝灭亡的历史和他自己的经历来看,他大概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想解除藩镇的威胁。不过那时候我还是需要一个缓冲区来帮自己打战争,准备慢慢进步。但这并不重要。我不但没有机会,而且在我儿子去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我直接给了梁整个“不”字。
这是怎么回事?要从安史之乱结束说起。
相州先属昭义军节度使
唐代安阳是襄州所在地,位于河北路。安史之乱时期,属于义军统治,主战场。安硕之乱结束后,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先后投降了张中之、田和李怀贤。为了稳定三人的人心,朝廷先后任用了张忠志(赐姓名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http://www . Sina . com/”,又称“和硕三镇”。与其他可以被唐朝控制的指挥官不同,他们不服从中央政府,他们可以任命和罢免自己的官员,他们还诱捕了安硕叛乱。
另外,还有一个节度使薛嵩,虽然他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叛逆者,但他不是安和史的嫡系。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在湘、魏、邢、明四国镇守下投降朝廷,被唐肃宗在六国立为节度使。三年后,他在赵叛乱时被改到节度使。
从地形和占地面积上看,韦伯(天雄军)和赵义军都是平原地区,面积差不多。这样下去,两地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朝廷会更放心。可是几年后,我们赵叛乱的指挥官薛嵩死了,他手下的武将都有了叛乱之心。他驱逐了我们的指挥官,加入田我们的指挥官。田占领了赵叛乱的统帅项、魏、明、北四州后,疆域达到九州。
这样一来,不仅朝廷不愿意,就连我们这个时代周围的其他人也吓了一跳。不管他作为河北三镇之一是什么身份,朝廷围绕诏令对钦差大臣进行讨伐。经过一场纷乱的相互征服、叛乱和反叛乱,当局势稳定下来时,河北三镇
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魏博节度使的地盘则变成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如果对比魏博节度使和昭义军节度使的管辖范围还是差不多。不过此时两者的地形却是不同了。魏博节度使的地盘还是在宽阔、肥沃、富饶的平原地带,但是昭义节度使却是泽、潞两州在太行山以西,邢洺、磁五州却在太行山以东,两块区域之间仅能通过滏口陉等太行山间小路联系。因此从地域优势上,魏博节度使是越来越强了。
虽然这样,但此后局势还算安稳,一直到100年之后黄巢起义,由于局势的崩坏,唐朝朝廷对各地节度使的管辖彻底的失控,甚至自身不保,终结于节度使之手。
后梁在相州设昭德节度使,削藩失败未成功,国家没了
朱温建立大梁时,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依附过来。到了朱温被在乾化二年(912年)六月被亲子朱友珪弑杀,魏博节度使已由罗绍威的9岁幼子统领了一年多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梁最能征善战的大将杨师厚谋得了魏博节度使之位,并且在随后的时间里:“矜功恃众,擅割财赋,选军中骁勇,置银枪效节都数千人,给赐优厚,欲以复故时牙兵之盛”。
杨师厚借着自己有几分功劳,也不把收上来的税赋交上,而是招募数牙军进行军事训练,称“银枪效节都”,待遇非常高,想要恢复魏博节度使上最强的那支牙兵力量。
至于为什么叫做银枪效节都,《清异录》:“枪材难得十全,魏州石屋材多可用,杨师厚时,银枪效节都皆采于此”。枪材出色的极少,但在魏州地域内的石屋山里产的枪材大多都可用,因为质量比较出众,故称银枪。
正是因为待遇优厚、训练出色、装备优良,这支“银枪效节都”成为了五代时期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也正是因为杨师厚本人颇有威望,再加上领有银枪效节都这支雄师。在让敌人胆寒的同时,就连当时的后梁皇帝也是如鲠在喉。
后梁和晋
朱友贞是朱温的第三子,他被封为均王。朱友珪杀朱温当皇帝时,他幸免于难。后来串通杨师厚、左龙虎统军袁象先等人讨朱友珪成功,成为皇帝。这位在五代史里被赞为“为人美容貌,沈厚寡言,雅好儒士。”的新皇帝在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把目光放在了助他登基有功的杨师厚的魏博节度使上。但是由于杨师厚本人的威望太盛,始终不敢动手。
但仅仅两年后,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春三月,杨师厚病逝。朱友贞马上做了两个事:
一是任命平卢军节度使贺德伦为魏博节度使;二是割魏博节度使的相、澶、卫三州置昭德军,治所在相州,张筠为节度使。想以此来把魏博节度使分为魏博、昭德二镇,也借此瓦解杨师厚的军队。
张均那里任昭德军节度使没有问题。但是贺德伦这里却出了差子。差子的根源就在杨师厚所建立的那支“银枪效节都”上。贺德伦到任后想接手“银枪效节都”,但这些牙兵不从。三月二十九日夜,牙将张彦煽动牙兵作乱,抓住贺德伦,囚禁在别馆之中,还把他的随从全部杀掉。
牙兵们遣使给位于后梁西北方的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送信请求归附。素有雄心壮志的李存勖一听这是个大好的机会啊,于是他率兵从今天山西省左权县附近的黄泽岭东下,到达临清后遇到了贺德伦派遣的人员,向李存勖哭诉被张彦凌辱之事。李存勖到达永济县(今河北省馆陶县)斩张彦等八人,随后在魏州贺德伦把魏博节度使的符印献给了李存勖,兵不血刃就占领了魏州,也由此拉开了李存勖征战中原、建立后唐的序幕。
李存勖
虽然此时李存勖得了魏博节度使的符印,但是除了魏州,其他地盘还在后梁手里,后梁也不可能坐以待毙,第二年(916年)李存勖军在与后梁军的征战中先后得到了德州、元城、卫州、惠州。七月李存勖军队夺取了相州,昭德军节度使张筠逃到了京师,到这个时候,李存勖军才得到了魏博节度使原来辖境的全部,昭德军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之后,就自行消失了。黄河以北除黎阳(治今河南浚县东)一地外,全部被李存勖军占领,两者形势从此逆转。
自此,天雄军节度使依然存在,哪怕经过李存勖所建的整个后唐一代也没有被撤销。
后唐削其他节度使的藩没有成功也致国亡,后晋兴起后将天雄军一分为三,削藩终成功
后唐虽然没有削天雄军节度使的藩,但李存勖的孙子李从珂却对当时河东节度使石敬塘下了手,石敬塘为抵御后唐大军,同意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儿”,以此换取辽朝的出兵,并在随后的时间内灭亡了后唐。这不能不说,后唐对石敬塘的这次行动,是后梁打算“削藩”天雄军的翻版。藩没削成,国没了。
后唐
石敬塘所建国家为后晋,天雄节度使是杨光远。此人是石敬塘的卫兵出身,曾经救过石的命,作战十分勇敢。也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在任天雄节度使位置上时嚣张跋扈,为石敬塘所厌恶,也害怕杨光远学习他的手段如法炮制,也就有了撤销天雄军的想法。
石敬塘的削藩不像前边后梁、后唐的统治者那么鲁莽,他也有“高人”在背后指点,这个高人就是给石敬瑭卖国篡位的出谋之人、宰相桑维翰,虽然这个人在后世背了无数的骂名,但他给石敬塘出的主意好用啊,连皇帝之位都得到了,“削藩”自然也不在话下。
后晋,注意彰德节度使已建立,和后唐相比缺少的燕云十六州
话说,这已是石敬瑭当皇帝之后的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了,在削藩时注意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让大家都得到好处,皆大欢喜也就都没了意见:
1、先给杨光远升官,加封为太尉、任命为西京留守兼河阳节度使。
2、然后提升天雄军所在地魏州的政治地位,升为广晋府(类似于清朝的顺天府,级别比普通府高),建邺都(此邺都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那个邺,仅仅是因为魏州之地曾为邺郡管,用了邺的名字)。成为首都之一,也增加了这一带人民的幸福指数,人心向齐。
3、在相州置彰德军,管辖澶州、卫州;在贝州置永清军,管辖博州、冀州。
广晋府尹、邺都留守,彰德节度使,永清节度使三个位置全都换了亲信之人。天雄节度使自此撤藩成功。还给本来名字就多的安阳,在殷、邺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彰德”的名字。
在北宋时,这里相州、邺郡以及彰德军三个名字仍然同时存在,到了金代则为彰德府,元代时为彰德路,明、清时为彰德府,直到民国初的1913年因“划一令”而废府存县,彰德府被撤销,只留安阳之名。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