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象工作者不仅常年坚守在岗位上,还用几乎是超越了极限的“高难度”动作一次次带给人们惊喜。*文物保护气象监测服务、便民警务站气象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以及屡次精准的气象测报预报服务等,都验证了*气象事业的发展成效。
对接百姓需求,便民利民
*早期的气象服务主要围绕决策服务开展,如今服务对象从决策者扩展到普通民众。面对气象灾害从避害向趋利的思维转变,在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现实条件和期盼下,改善民生成为气象服务的长远目标。
在闹市区摆上一块小黑板,用藏汉两种文字写下近两天的天气预报——这是1958年*开始建立单站天气预报业务后,*等地最早面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的形式。半个多世纪以后,*市民不但可以每晚从电视上收看到用藏汉双语播出的天气预报,站在街头还能通过便民警务站了解天气预报,警务站的电子显示屏24小时滚动显示市区天气预报。
如今,便民警务站的这项服务已经扩展至市区内的161个警务站,以及堆龙德庆、达孜等7个县的28个警务站。*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将来在各警务站的电子显示屏上不仅显示天气预报,还将实时播报气象预警信息,指导市民及时防范,减少气象灾害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市城市便民警务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系统于2013年10月开始建设,在自治区气象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市政府批示,公安、电信等部门通力协作,自动站建设用地、系统维护经费、通信、各警务站屏幕共享等问题得以全部解决。此系统在2014年8月投入正式运行。
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进校园等活动中,*市气象局的志愿者都走上街头、走进校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在传播气象知识的同时,也把百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带了回来。
融入城市建设,务求实效
气象服务在保障*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推动了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河“河变湖”工程是一项涵盖水利、交通、景观、绿化、环境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是*市实施“六大战略”之中“环境立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3号闸于2013年初动工,于2014年10月1日投入使用并正式蓄水。
为了从气象角度评估该项工程对*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市气象局前期利用离*河最近的生态园、罗布林卡两个自动气象站以及市内多个气象观测站点,从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在*河3号闸的上、下游选择12个点进行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定时观测,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在文物保护方面,*市气象局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安排部署,今年4月,市气象局完成了大昭寺“*文物保护气象监测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该局通过现代化的气象数据采集传感仪,实时监测大昭寺内部的空气湿度、光照等要素;在大昭寺大门处设置触控显示屏,除了能同步显示监测信息以及各旅游景点的气象预报外,该显示屏还具备极值预警等功能。此外,市气象局还对文物保护气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加大力度研发“*文物保护气象监测服务系统”网页版。
在严寒中标定雪线,在风雪中维护设备……在世界屋脊,*气象工作者秉承老*精神,坚守着这片土地,默默地奋斗,用自己的汗水甚至是生命铸就“自强不息、求实进取,观天为民、敬业爱岗”的气象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