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9790

理财教育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9790 2023-02-11 180
理财教育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摘要: ...

  不仅要教育我们的年轻人在学术上的技能,也要教育他们理财的技能,这不仅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孩子终日被埋在书堆里,即使“减负”后,父母们在课外也都倾其所有地让孩子们接受一些电脑、书画、琴棋、体育等方面的教育,而唯独忽视了对孩子的节俭及理财方面的教育。

  如今,由于孩子能从大人手里轻松得到钱,而且有求必应,财源滚滚,所以,很多孩子也学大人,讲究吃,喝、穿,用的高档次,有钱就花出手。孩子们的理财观念也就随之越来越差,甚至上大学及工作以后,理财方面仍是一塌糊涂。

  而西方国家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理财及节俭方面的教育。

  在美国,有专门针对少儿理财教育的目标要求:小孩子从3岁起,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知道硬币的等价物,并知道钱是怎样来的,7岁时能看价格标签,以培养其“钱能换物”的理念概念:8岁时知道他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1-12岁时就知道制定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国内外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学会理财,长大后就越会赚钱,关键是家长如何教会孩子节约,学会合理地花钱、理财。现在的孩子则更将不可忽视生存必备的基本条件——赚钱观念和理财能力。

  有关专家指出,父母完全能够教会孩子具有经济头脑,也能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而且这类教育宜早不宜迟。受到良好金钱观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对金钱抱有正确的心态,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

  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是贪图富贵,挥金如土?还是只挣不花,做守财奴?虽然有钱没钱都可能导致罪恶,但金钱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家长首先应该弄清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无法成功地教育孩子。

  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我国的许多父母一般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而且给孩子零用钱也比往昔的父母慷慨大方,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孩子拥有的零用钱是多了,却花得毫无珍惜之意,甚至有的挥霍无度。他们正面临一个学习的困境;不知道如何节俭为妙,也不知道如何管理金钱,更遗憾的是没有有意识地教过他们。

  其实,许多成年人自己也缺乏管理金钱的正确观念和方法,大多都是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来的,只是有时付出的代价大了些。孩子如果能够及时学习到管理金钱养成良好的节俭朴素的作风,将有助于他们自律、自重、自信等生活习惯与人格的培养,而理财教育对于父母而言是责无旁贷的,是必须抓好的家庭教育关键问题.

  家长在对孩子节能型理财教育时,可以做做孩子的“债主”。

  今天,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要开始面对经济上的考验了,他们会被铺天盖地的以信用卡,学生借贷和各种消费借贷形式出现的信用贷款所淹没。

  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良好的信用借贷习惯,在借钱之前他们就会反复考虑:“为了借到这个东西,我使自己背上还债的负担,值得吗?”那么,他们长大后就能从容地应对这个到处是信用消费的社会,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就会尽早地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相反,如果孩子没有丝毫的借贷经验,如果他们的信贷习惯不好,那么,他们成人之后很容易掉到信用消费的陷阱里而不能自拔。要么被债主追着讨账,要么做太多的抵押,要么让每一张信用卡都透支,总之,直弄得使自己的经济生活人不敷出。

  因此,如果孩子主动向父母借钱,那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父母应该坦然地做他的“债主”和他签订一份正正规规的借贷合同,然后把钱借给他。在孩子“负债”的过程中,他会体验到借钱买东西,然后花上几个月还债的感受;他会明白债务是一种严肃的责任,他会知道不得不为自己早巳失去兴趣的东西而还债是什么滋味。

  做孩子的“债主”时,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给孩子的最高借贷额不应超过两个月的零花钱,如果你每个月给孩子30元为零用钱,那么给他的最高借贷额就是60元。

  第二,还款期限应以两个月为宜,如果把还款时间拉得太长,很可能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第三,不允许孩子抱欠或抵赖欠款。父母借钱给孩子的一个重要借贷原则就是让孩子必须归还借款,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所以,当你想他们收取欠款时,不要接受任何不还钱的借口,不应该让孩子养成拖欠甚至抵赖的坏习惯,否则,他们就不会深刻认识借贷是一项严肃的责任,如果父母妥协,孩子就学不到关于借贷的最重要的一课,千万不要在没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借钱!

  当孩子第一次按期、如数还清你的欠款后,他们会因自己能够守信用,履行诺言而备感自豪,当然,孩子在整个借款过程中毫无痛苦,心情愉快,他们为了按期还钱,不得不放弃本想购买的东西,这种感觉会让他们觉得痛苦。但恰恰因为如此,以后他们再想借钱买一些意义不大的东西时就会更加谨慎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