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交友平台都具有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的特征。在与某平台CEO交流过程中,我们得知线上交友平台存在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男性与女性用户的比例约为6:1,女性是用户中的“少数派”,也是交友平台的“偏爱者”,并相应地享受着来自平台的“性别特权”,如更多的匹配次数等。在性别社会属性的固有差异的基础上,围绕线上交友平台的各方面议题中性别隔阂进一步加深。
“特权”下的骚扰与羞耻
“性别特权”的存在使“社交倦怠”现象出现性别差异,繁多的、应付式的交流令女性身心俱疲。“使用第一个月的时候还有新鲜感,第二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厌倦(小Q)”;“交友效率太低,聊了几个人之后感觉心累;大家在软件上会把不好的目的、不好的话轻松说出来——遇到正常人不容易。(KK)”由于性别失衡,为了保证男性会员的使用体验,平台会给女性用户匹配更多的男性,男性则需通过开通会员服务来获得更多匹配机会。
“会员有用性其实没有那么大,应该大多会是男性会购买。(莫兮)”
“对于那种充钱的人,其实我反而会觉得他们的需求难道真的有这么高,需要充钱去来养鱼吗?(金鱼)”
受访者KK将平台中的性别关系比作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女生作为平台的商品陈列在这里,男生来这里消费,不消费就是没有价值的人;女生来这里可以满足虚荣心、忙不过来,男生则很缺互动对象。”然而,女性用户并未因此享有更多便利,相反,更高的曝光量与匹配频次反而为她们带来更多被骚扰的可能,并因此对交友平台的用户质量,尤其是男性用户质量投入更多关注。受访者晓艺认为,“女性不是受益方,而是在平台上扮演‘树洞’,还可能被骚扰。性别权益只是为了让女性留下来。”多位受访者分享了自己的被骚扰经历,例如言语骚扰,“很多人没说几句就开黄腔(小鱼)”;或是见面时的肢体骚扰,“第一次遇到的男生故意用脚踢我,这是一种性骚扰;第二次遇到的人评价我‘长得很夜店’,要求我摘下帽子,还盯着我看,很不礼貌(瑞婷)”。oook是一位男性用户,他曾刻意申请女性账号、用网图使用平台,“很多大叔都不礼貌,说一些很让人反感的话,但用男性账号就没有遇到被冒犯的情况。”然而男性用户并非完全“绝缘”于被骚扰,但敏感度明显低于女性用户。他们或是将此类情况归结于“三观不合”,认为它“不合理但合法,是每个人的自由(小陆)”;或是将其当成玩笑,“一些女孩一开口就说‘虎狼之词’,但并不会觉得有被骚扰的感觉,一般都是把这些当做笑话看(子阳)”。
男性用户的部分不当行为也让女性用户感到困惑。在性别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用户对以“大男子主义”为由打压、轻视女性或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交友行为更敏感,也更排斥:“一个男生问考驾照,评价‘女司机’;男生说喜欢‘贤妻良母’,我会想你喜欢什么关我什么事,普信男(Seven)。”因此,一些女性用户自发地组建了互助微信群,甚至发展出了“嘉宾黑名单”,列入存在不当言论、性别歧视等行为的用户,为其他用户“避雷”。而与此同时,部分男性用户开始将“女性主义”当成吸引女性的工具,却一边打着女性友好的旗号一边发表不尊重女性的言论:“刻意呈现自己‘女性友好’的特征,但又会judge其他女生的身材(瑞婷)”。
除此之外,女性用户在使用中面临着更多羞耻感。小Q说,“使用这种软件会有一点羞耻感。脱单之后也不是很好意思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怕别人往不好的方面想”;作为教师的姚公子则称“不能让学生家长、同事知道自己在用平台”。作为一种社会情绪,“羞耻感”普遍存在于爱与性的相关问题中,因而,与爱情、性关系紧密相连的交友平台自诞生之时便面临着污名化的问题。在传统习俗规训下,女性不应将亲密关系宣之于口,这在今天并未完全消失,反而为女性的平台使用施加了更多心理压力。
自我保护中的交友探索
骚扰言论、不当行为与羞耻感的存在令女性用户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她们会积极利用举报功能来表达自己的反感情绪,也采取了隐藏部分资料等措施。喵小可将隐藏资料的做法归结于对心理伤害的恐惧:“女性都倾向于保护自己隐私,不是害怕心理损失,而是心理伤害,怕隐私暴露出来后,会遭受男性的指点或身材羞辱。”而在一些不存在或未意识到冒犯行为的男性用户看来,此类自我保护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排斥,它会造成关系的不平等:“有些女生会在个人资料里写‘讨厌什么什么’之类的内容,我不喜欢这种,因为如果是想要在网上找人谈恋爱,肯定说什么话都很正常(小J)”“不喜欢文案中带有攻击性话语的人,希望关系在坦诚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KK)”。受访者Demo称自己不认同女性对“女权主义”的强调,“性别差异是一种分工,不同性别应该互相尊重”。
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使“性别对立”一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交友平台中的性别差异同样被部分用户归为“性别对立”。受访者米线并不认为此类“对立”是不好的现象,而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表示欣喜,因为越来越多人发现了其中的不对之处;会更坚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去发声,不会把自己看作所谓的对立群体,正常发表需求。”为维护女性权益,部分交友平台开始向“女性友好”的方向发展,例如为女性用户赋予筛选男性用户的权利。
性别差异的存在也为发展线上亲密关系增加阻碍,在虚实相间的数字空间中,用户面临着“灵与肉”的纠缠。少数用户出于肉体需求使用平台,这使关系建立变得并不十分纯粹,同时,污名化现象也令用户开始思考平台是否能建立真正的恋爱关系。受访者子阳断言自己并不会在交友平台中寻找另一半,但并不否认它能够发展恋爱关系:“我得有多差呀,还得在这上面找对象;但不排除平台上有正经婚恋”;而小王则称,选择匹配对象和选择婚恋对象有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使用交友软件时认为对方好看就行,但对于婚恋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标准;在这种软件上找另一半是不靠谱的,更希望能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小张则认为平台中的人没有熟人做信任背书,“人有囚徒困境,习惯往坏处打算,两个人仅仅靠技术联系在一起,建立的关系并不稳固。”
出于这些担忧,部分用户将“灵与肉”的天平摇摆至“灵魂”一端,期望在平台中寻找到自己的soulmate,来建立超越纯粹肉体的柏拉图式爱情。来自北京的KK希望通过平台寻找到一位同城的伴侣,但平台向他推送了一位湖南的女生,他还是选择去和对方交流:“只作为网友、不见面聊天,反而更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