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怎么理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9790 169 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怎么理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为逝者举行悼念活动,既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对于毛泽东而言,参加已故战友、朋友的悼念活动更是表明一种态度。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多次题词、撰文或创作诗词,以表达他对逝者的深切悼念。

如果条件允许,毛泽东还会亲自主持或者出席追悼会。

 伟大领袖毛泽东

1928年8月,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不幸牺牲,毛泽东亲自赶到江西崇义县思顺圩,向王尔琢烈士的遗体告别。

在王尔琢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幅传世的挽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37年1月,宁都起义领导人董振堂壮烈牺牲,毛泽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并在会议开幕前沉痛悼念在以往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同志们。

在张闻天宣读的“英烈名单”上,李大钊先生位列第一。

令人吃惊的是,粟裕的名字居然也出现在名单上,位列“英烈名单”第34位。

红军长征后,粟裕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斗争,因为多年未与中央取得联系,因而被以为“光荣牺牲了”。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参加延安各界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

毛泽东向抗日阵亡将士敬献挽词:“抗战到底,浩气长存。”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毛泽东为追悼会题写挽词:“死难烈士万岁。”

此外,毛泽东还数次题写挽联、挽词,追悼英勇殉国的杨靖宇、左权、刘志丹等革命烈士。

这些烈士中还包括为支援中国抗战而牺牲的国际友人白求恩,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军高级将领王铭章、张自忠、戴安澜。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仅参加了张浩同志的葬礼,还亲自为张浩同志守灵、执绋、抬棺,并给墓穴奠土。

毛泽东为张浩题写挽联,高度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

忠心为国,虽死犹生。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不幸牺牲。

毛泽东不仅给这位普通的警卫战士送了花圈,还作了三点特别指示:

第一,给张思德同志身上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有战士给他站岗;

第二,搞一口好的棺材安放张思德同志的遗体,运回延安来;

第三,要为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

9月8日下午,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在延安凤凰山下的枣园操场举行。

这是一个高规格的追悼会,中央机关与中央警卫团官兵千余人参加了追悼会,毛泽东和在延安的党和军队领导同志也都参加了追悼会。

党和军队最高领袖参加一个普通士兵的追悼会,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事情。

在追悼会上,毛泽东在悼念讲话中有一段精彩的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毛泽东高度评价道:“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毛泽东说:“今后,在我们的队伍里,不管谁牺牲或去世,只要他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要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泽东还挥毫书写了“为人民服务”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1945年2月7日,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为彭雪枫同志举行的追悼大会。

毛泽东饱含悲情挥笔写下一副长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这是毛泽东一生所撰对联中最长的一副,洋洋洒洒70字。

毛泽东不仅称颂了彭雪枫的功绩,同时为这位文武兼备的良将的牺牲扼腕痛惜。

全联弥散着惋惜、不忍、悲痛的心绪,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年仅46岁。

听到这个噩耗,毛泽东十分悲痛和震惊。

这不仅仅由于任弼时是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党中央主要领导,更因为他们共同走过30多年的风雨历程,彼此间有牢不可破的战友情谊。

毛泽东为悼念任弼时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并且亲笔为任弼时墓碑题写碑名。

1955年和1959年,毛泽东参加了吊唁张澜、李济深两位民主人士的活动。

此后几年,毛泽东很少出席党内同志的追悼会,比如1960年5月党内元老林伯渠逝世、1961年3月陈赓大将逝世、1962年2月李克农上将逝世,毛泽东都没有出席他们的追悼会。

 毛泽东给罗荣桓‬元帅授衔‬

1963年12月16日,开国‬元帅‬罗荣桓‬在北京逝世,他‬是十大元帅中最早去世的一位。

罗荣桓‬元帅‬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从‬此‬风风雨雨相伴一生,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

罗荣桓元帅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在向罗荣桓元帅遗体告别后写下一首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评价和痛惜之情。

1972年,毛泽东出人意料地参加了陈毅元帅的追悼大会。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因病逝世。

毛泽东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出席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各方面也都没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在追悼会举行前一个多小时,毛泽东突然决定要出席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得知消息后,周恩来总理立即发出指示:

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务必出席陈毅同志追悼会;

通知宋庆龄副主席、人大、政协、国防委员会,凡是要求参加追悼会的都能去参加;

周恩来总理让外交部转告西哈努克亲王:如果他愿意,请他出席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然后,周恩来总理赶到八宝山休息室,激动地把毛主席要来的消息通知陈毅夫人张茜。

不一会儿,毛泽东到达追悼会会场。

一下车,毛泽东便要见张茜及其子女。

毛泽东对神情悲切的张茜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是个好同志。”

毛泽东接着询问了陈毅几个子女的近况,勉励他们“要努力奋斗。”

毛泽东说:“陈毅同志对革命是作出了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有过结论了。”

张茜关心毛主席的身体,真诚地请毛泽东提前回去。

毛泽东微微摇头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

这时,朱德和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到达会场,接到周恩来总理通知的党政军领导和西哈努克亲王夫妇也被到了追悼会现场。

追悼会由李德生主持,周恩来致悼词。

毛泽东左臂戴着黑纱,默默地站在第一排,由于来得太匆忙,他的大衣里面还穿着睡袍。 毛泽东出席陈毅同志追悼会

哀痛的气氛笼罩着1500多人的会场,人群里不时传来呜咽声。

致完悼词,毛泽东向陈毅的骨灰盒深深三鞠躬,他凝视着陈毅的遗像,过了许久才慢慢离去。

周恩来总理后来说:“毛主席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使我们这些老干部,使我们所有忠于主席的人都很感动。”

这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悼念活动。

1976年7月7日,中国人民*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从漳州登上直升飞机,飞往东山岛视察三军演习

不幸的是,直升机撞毁在漳浦县灶山上,皮定均将军以身殉职。

在皮定均将军的追悼会上,人们惊讶地看到,在众多战友、老部下和有关单位送来的花圈中,毛泽东派人送来的花圈尤为醒目。

*开国将帅千余人,不少将军元帅都没有享受到如此殊荣。

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为何对皮定均青眼有加?

原因非常简单,在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中,皮定均旅(以下简称“皮旅”)立下了旷世奇功,让毛泽东‬刮目相看。

 电视剧《解放》剧照

比如四周布置了警戒哨,骡马全部扎紧嘴巴,战士们不准生火,不准吸烟等等。

当时‬,蒋介石蓄谋发动内战,中原地区是蒋介石向全国范围发兵之咽喉要道,因此成为首攻目标。

*先后调集了30万兵力,将6万*重重围困在宣化店一带,准备妄在7月1日发起总攻,48小时之内全歼*。

6月23日,毛泽东当机立断,起草电报指示中原局:“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军区决定,军区主力部队从6月26日开始突围,兵分南北两路,分别向西突围,由皮定均将军“皮旅”佯装主力迷惑*军,“声东击西”。

这次行动,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命令很简短: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敌人,给主力突破平汉铁路争取三天时间,

之后的突围路线则由“皮旅”自行选择。

“皮旅”迅速摆出与敌决战的姿态,果然把*的兵力吸引到了东面,便于主力向西突围。

*军兵分三路,从正东、东南和东北方向,向“皮旅”扑来。

就在将军率领“皮旅”与*军激战之时,按照军区的既定方针,另一支“疑兵”-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悄悄完成了中原军区司令部的接防任务。

“皮旅”顺利抽身而退,可皮定均将军并没感到一点轻松。

此刻,将军面临的新问题就是下一步怎么走。

为了大局,“皮旅”上下甘愿“丢卒保车”、毫无怨言,但皮定均想要的是“保车而不丢卒”。

在皮定均将军心里,全旅6000多官兵都是出生入死的抗日精英,也是我军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

将军下定决心,要把这支队伍平安带回根据地。

在接下来的讨论会上,皮定均将军决定把追兵引向东,减轻主力的压力。

将军认为尽管东面有*四个军,然而,*一旦得知主力西进,东部兵力就会涌向西部,这样,东部敌人的防守力量就会大为减少。

但是如何突围呢?

杀出一条血路,沿着大别山脊向东插;

向东南,直奔大别山腹地;

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方案一个个提出,又一个个被否决。

徐政委这时插话说:“我们可以先来个全线出击,然后再找个地方藏起来,等敌人追过去以后,我们再往东穿插突围。” 电视剧《解放》剧照

第二关,奇袭吴山庙。

皮定均将军面对地图沉思一番,马上有了主意:去刘家冲。

刘家冲是个只有六户人家的小村庄,位置又在*两支主力的结合部。

这里属于丘陵地带,村里的树林又深又密,林子两侧有两条公路,是*部队行军的必经之路。

在这里隐藏一支几千人的大部队,*军想象不到,就连一旅官兵也觉得这是一步险棋。

而皮定均将军正是利用敌人的这种麻痹心理,做出了大胆的决定。

6月26日,“皮旅”顽强阻击了*军一整天,到了皮定均将军预想的收兵时机了,

可*军仍然咬得非常紧,怎么才能把部队收回来呢?

就在这个时候,天气大变,一时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几米之外都看不清人马。

“天助我也!”皮定均将军果断命令部队出击,把敌人赶出老远,然后立即命令:“撤!”,

全旅只用了半个钟头就悄然无声地撤下了阵地,一夜狂奔40多公里,终于到了刘家冲,6000多官兵藏进了茂密的树林中。

天亮了,*军十几万人,加上几百门大炮和上千辆汽车,浩浩荡荡从近在咫尺的东、南两条公路上开过,

谁也没有注意到树林里藏了6000多名*指战员。

 电视剧《解放》剧照

皮定均将军这一招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但将军绝对不是粗心之人,全旅官兵隐蔽进树林的同时,将军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四周布置了警戒哨,骡马全部扎紧嘴巴,战士们不准生火,不准吸烟等等。

“皮旅”骗过了敌人,安全离开刘家冲东进突围,但是,部队仍然处于*军的合围中。

直到6月28日,刘峙才终于察觉了中原*的战略意图,

原来几天里一直围堵的“共军主力”只是一支“疑兵”,真正的主力已经向西转移,

他‬赶紧调动部队向西跟进,同时,也没有放弃对“皮旅”的“搜剿”。

敌变我变,皮定均将军率“皮旅”马上掉转方向奔向西南,避开了敌人的堵击,揳入周家山以西阵地,巧妙地跳到了*军主力部队的背后。

第二天,“皮旅”又被*整编第72师发现了。

“皮旅”又突然来了个九十度转向,改向东南方向而去,一举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这是第二次转向。

敌人再次尾随而来,“皮旅”又向改向东疾进。

一路上,皮定均将军还让侦察队化装智取了旗杆店,这是“皮旅”突围中的第三次转向。

6月30日,“皮旅”抵近商城境内的瓦西坪,准备翻越大牛山,此时的瓦西坪已经被大量*军占领。 电视剧《解放》剧照

皮定均将军发出作战令:“动作要快要猛,迅速撕开口子!”

一团三营七连不辱使命,一鼓作气拿下了高地,并掩护全旅强行越过了大牛山,成功地甩掉了追兵。

接下来的青枫岭之战和淠河之战仍然是两场恶仗,“皮旅”历经千辛万苦,打退了纠缠不休的*军,终于在7月13日到达了大别山最后一个山坡-东山坡。

在东山坡,皮定均将军对下一步的行动作了安排:5天内越过皖中平原进入华中根据地,这一路上,“皮旅”又遇到了三大险关。

第一关,攻占毛坦厂。

离开东山坡后,“皮旅”先向东南方向行动,后又突然掉头向北,甩掉桐城方向赶来的*军,继而攻占了大别山东麓出口处的毛坦厂。

为加快行军速度,将军命令全旅指战员丢去非战斗物资,轻装前进。

第二关,奇袭吴山庙。

离开毛坦厂,“皮旅”急行军直闯敌人心脏地区,突袭官亭镇的民团武装,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又在吴山庙奇袭*守军,夺取吴山庙后,奔向津浦线。

第三关,突破津浦线。

7月18日,为防止“皮旅”闯过最后一道防线,*集结上万兵力于明光一线,全力进行堵截。

此时‬,“皮旅”进行了最后一次战前动员。

皮定均将军要求全体指战员不惜一切代价,从明光与管店之间突破津浦铁路线。

7月20日晨,皮定均将军命令部队一面堵住津浦铁路两头扑过来的*军,一面命令全旅所有迫击炮集中起来,猛烈轰击敌车站据点,

*军遭受重大杀伤,向明光方向仓皇逃去。

3个小时的激战后,“皮旅”终于全部越过津浦线,向嘉山方向全速前进,与前来接应的淮南军区嘉山支队胜利会师。

就此,“皮旅”绝路逢生,一个成建制旅的部队抵达了苏皖解放区。

就在“皮旅”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同时,毛泽东也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安排部队接应从中原突围出来的部队。

中原突围历时36天,在“皮旅”等部队支持下,中原军区*主力摆脱了*30万人的围追堵截。

 电视剧《解放》剧照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牢牢记住了中原突围之战,也记住了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皮定均。

当时,《新华日报》刊载了中原突围胜利的消息,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了那篇题为《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的社论:

“我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围,历尽千辛万苦,于七月二十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

“中原突围证明共产党军队是消灭不了的,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突出重围后的“皮旅”被改编成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后来又扩充为独立师。

他们转战华中、华北,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临汾、太原等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1955年全军评定军衔时,总干部部领导向毛泽东呈送授衔报告。

当看到皮定均“拟授军衔”为“少将衔”时,毛泽东当即口头指示:“皮有功,少晋中。”

不久之后,皮定均被破格授予中将军衔。

新生的共和国有1000多位开国将帅,毛泽东偏偏牢牢记住了皮定均这个名字。

毛泽东曾经风趣地说:“我知道,中原突围那个皮定均就是日本人害怕的那个'皮猴子'嘛。”

“听说还有人叫他'皮老驴'、'皮老虎',脾气倔得很,一点情面也不讲。”

可以理解,毛泽东能够记住皮定均,不单因为他的“绰号”形象、有趣,更是因为他的忠勇无双和中原突围具有的特殊意义。

中原*突出重围后即转入外线作战,执行战略牵制任务。

他们历经五省,转战两年,打乱了*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部署。

它不仅调动了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还先后牵制了*军三十二个整编旅,迫使*推迟了进攻华北、进攻延安的时间。

这是毛泽东布局全国战场的基础,也是解放战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46年9月12日,毛泽东在给《解放日报》所写的社论中指出:

“中原突围、苏中战役、陇海线大捷,这三个胜利,对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表示:“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周恩来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牢牢记住了中原突围之战,也记住了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皮定均。

1976年7月14日,皮定均将军追悼会在福州举行,毛泽东主席特意让人送来一只花圈以示哀悼。

26天之后,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送出的最后一个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