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自称中国人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哪个同学也这么想,那他的手掌肯定会挨一巴掌。你想的是有些同学一定会用“曼德拉效应”来辩解。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就像很多人认为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已经化为历史的浮云一样。
其实俄罗斯人还是过得挺好的。几年前,他们有一次露面,谈到了前苏联的解体。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大家一定要明白,自称中国人绝对不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国”这个词是一个古老的词,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含义。那我们什么时候称自己为中国人了?
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这个词的前世吧。
“中国”一词的由来和意义
我上面说过,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最早是在周代作为组合词出现的。1963年陕西出土的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有“[S2/]琪宇居为中国,立民”的描述。
为什么叫“何尊”?
此“何尊”为西周初年一个姓“何”的贵族氏族所制,尊(古通尊)为饮器,故称“何尊”。
这是历史上对“中国”这个组合词最早的记载,而“中国”的含义起初也很简单,就是中心国家或者中心城市。在最早对“中国”一词的简单解释中。
“中国”仅指国王所在的城市和国家。周朝实行封建制度,导致封建国家众多。数百个国家聚集在周的儿子王城周围,形成了保卫首都的架势。所以一开始中国这个词指的是君主所在的城市,但这是一种侠义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民役》有诗“民亦劳苦,至今能小康,得中国之利,围绥远”。毛传作了笔记,说:中国,首都也。
但是,广义的“中国”二字,有着更广阔的政治、地理、世界观。《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成王即位后,命周公开始修建洛邑(洛阳)。建城后,周成王将象征王权的九鼎迁至洛邑,曰:
王遂令返回洛邑。周父侍,死于大营,住在九鼎燕。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四方皆入贡道。
可见,狭义的中国一词指的是一个国王的首都,但它还有一个更广泛的针对世界的概念,即国王所在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宋代的石碣在《论中国》一书中进一步解释“居天地者,谓之中国,居天地中间者,谓之四夷”。
这种想法首先是古人有限地理观的结果,但很快被赋予了政治和民族意义,是一种颇为骄傲的民族主义理论。“中国”一词从最初的特指首都,逐渐被解释为相对于其他国家(四夷)的特定词汇。
《礼记·王制》描述道:
中、易、满、荣、迪都是生活舒适,品味好,服务好,用的好,设备供应好。五方之人,不可言说,胃口不一。
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民族意识的词汇,区别于其他民族,覆盖范围也逐渐从中原的首都扩大到全国。这是“中国”一词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我把“中国”这个词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之一阶段的中国,是指首都周围的地区,即所谓“/s2/]居天地中间者,谓之中国,居天地中间者,谓之四夷”;第二阶段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政权,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很多国家,但后来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比如秦、楚,当时都没有纳入中国的范畴。
比如《左传·成公四年》记载:你若非我族,心必异。楚虽大,不是我家,却肯说“我”。
第三阶段,秦统一后,国家疆域增大,所以“中国”一词也发生了变化。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中国覆盖的地域和民族逐渐扩大。世界观的成长让古人意识到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国家,而这个时候中国开始针对像日本、朝鲜、西域这样的国家。
事实上,中国一词的变化也是古代民族主义的一个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从其狭隘的地理概念到更广泛的民族意识。
你什么时候称自己为中国人的?
起初,中国一词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符号,但随着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它逐渐成为一种地域指称和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名称。
比如,我们可以从刘伯温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逻辑:
华夷军事防御,一个王大法,胡朱中国,几经改夷,圣经有明确的意思,几千年了还是失传了。
蒙古人建立了元朝,但刘伯温说的是“胡朱中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地域称谓,只是范围扩大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套用这个逻辑说“朱元璋统治中国”或者“李世民统治中国”。
说明中国这个词已经开始向第四个阶段发展,即衍生为一个国家概念。例如,《元史·外国列传》记载忽必烈试图与日本交朋友时曾说:
然而,我从过去就很了解中国,我的现实与你接近,所以我试图给清道达写封信使其实现,我被其在新疆的官员弄得很尴尬,但我没有收到余明的信。
不过这个概念其实早在汉代就诞生了。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汉武帝听到他对西域的生动描述: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
以至于当时间迅速流逝到1689年康熙年间,在清 *** 与沙俄签订的《尼布甲尼撒条约》中,康熙用“中国”二字作为代表大清帝国的代号,条约中他的尊称变成了“大皇帝中国”。此时,中国首次作为国家 *** 出现在国际条约中。同时出现了“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字样。
随着清末的到来,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尤其是在清 *** 与外国签订的各种条约中,中国一词开始被广泛用作指代大清帝国的术语。比如《马关条约》中把中国作为清 *** 管辖的广大地区。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人大量涌入中国,一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了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国籍,开始用“中国人”的称谓来对应其他国家的民族。例如,1904年,孙中山用英文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问题在美国的真实解决方案》的书。
在文章中,他写道:
未来的新中华民国应该命名为“中华民国”;只有“变过时的满清帝制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可见,此时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一种意识形态的称谓习惯,所以称自己为中国人肯定不是辛亥革命后的事。毕竟1904年还是大清帝国的天下。“五四爱国运动”也把中国这个词带到了第四个阶段。即无论国籍还是身份,都是为了中国的强大而战。
事实上,自五四以来,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中国的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了前三个阶段的内涵。它不再是封建王朝“华夷”概念的代名词,而是作为统一的民族主义概念而诞生的。它的意义不再是基于文化上的鄙视,而是一种民族观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例如,如果你有中国国籍,你可以称自己为中国人。应该说,这是世界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你们摆脱了过去狭隘的地域和民族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