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阶段的孩子爱咬人意味着什么?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这样写到:
“当儿童出生时,他能够使用的器官就是他的口、眼睛和体感。尽管他一出生便有了视觉敏感期,但脑科学认为儿童的视觉并没有达到完善,他看世界时是模糊的,而口不行,他刚出生时就能熟练的运用——口是他连接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最初,儿童是通过口来打开外在世界的,是通过口来认识周围一切的。”
简单来说,口腔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
口腔敏感期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把任何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塞进嘴里,比如吃手,咬人,咬玩具等。
那么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爱咬意味着什么?
5~7个月的宝宝,通常是出牙痛而咬人;
8~14个月的宝宝咬人,除了出牙的因素,通常会在高兴时咬人,如果父母制止,他们很可能停止;
1岁半到3岁的宝宝咬人通常是不高兴,或者想要引起别人注意、控制别人;
如果3岁以上还在咬人,那就是不正常的行为了。
一般孩子到了3岁以上时,咬人的现象就会明显减少或完全消失。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发泄自己的挫败感,而且,这么大的孩子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了。
但是,如果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阶段还继续咬人,可能意味着更严重的发展问题或行为问题。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咬人行为,均事出有因,所以我们要明白孩子咬人背后的具体原因。
父母要明白孩子咬人背后的原因
吮吸、咬人、争抢等都是深深地埋藏在人潜意识里的原始本能。比如,人在紧张时会咬嘴唇或指甲,思考难题时会咬笔头或橡皮,这都是咬的一种反射。
所以咬人是婴幼儿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用责备和严厉的惩罚并不能减缓孩子咬人的行为!
《儿童微行为心理学》书中提到:“儿童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学解释”。
我们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摸透孩子咬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出更科学的应对策略:
1、孩子处于出牙期
4~10个月的孩子,会长出第一颗牙齿。孩子出牙时因为牙龈黏膜受到*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于是有不少孩子就会采取咬的方式来缓解不适。
记得在我女儿8个月,牙齿长出来2颗了,那会就喜欢咬我的手,有时还喜欢咬我的胳膊,经常胳膊上口水一片。
2、语言表达不清
孩子在学会走路后,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提高,与人交往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强。但是由于孩子还不能完美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他们经常采用推、拉、咬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关注,以此来实现自我交往和表达的意愿。
女儿2岁那会,语言表达的还不是很好,当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如果有其他孩子抢走了她的东西,她就容易烦躁不安,有时就会做出咬人的行为。
3、模仿别人或发泄不满
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如果他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咬人行为,那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也有可能尝试着去咬人,除此之外,孩子咬人还为了发泄不满。
记得朋友跟我说过她家孩子2岁半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朋友答应了孩子周末要带她去游乐场玩,但是到了周末那天临时有别的事情没有去成,结果孩子就闹情绪,朋友怎么说都没用,最后孩子非常生气的在朋友胳膊上咬了一口,这就是孩子在宣泄自己不开心的情绪。
4、侵略或者过于兴奋
如果孩子到了3岁之后,依然爱乱咬人,那么就可认为是一种侵略行为,他可能是借乱咬人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威胁他人,也有的孩子在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时会咬人。
我女儿3岁半时,有一次我们一起在玩枕头大战,玩这个游戏时我们一边大喊着一边躲避对方的枕头,由于我们玩的太过高兴了,女儿在停下来时,突然在我脸上咬了一下,我连忙问她为什么咬我啊,女儿说跟我玩很高兴,所以她觉得很爱我,想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她对我的特殊感情,当时听了不由觉得好笑,虽然很高兴女儿的情感表达,但还是跟她说了妈妈喜欢你亲亲我。
不管孩子是因为哪种原因咬人,都是对别人的一种侵犯,都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同伴关系的建立,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多了解孩子,找到孩子行为的症结所在后,进行合理的引导。
面对孩子咬人,父母要这样来应对
面对孩子爱咬人,有不少妈妈也为此而担心,担心孩子出去也会咬伤别人的孩子,更担心以后不合群。
美国圣地亚哥市儿童医院心理学家奥本·史达姆博士说过:
“小年龄段的宝宝咬人并无恶意,这是因为刚刚学步的孩子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兴奋和激动。”
我们在明确了孩子咬人的背后原因后,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并见招拆招:
1、出牙期给孩子准备磨牙棒
我女儿10个月那会,只要是她够得着的地方,都恨不得给你咬上一咬。简直是伤不起,开始我还忍着,后来真心是忍不住了,因为越咬越用力。每次咬到痛的,我发出叫声的时候,她就开始咯咯咯的笑起来了,让人真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对于出牙期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软一点的小毛巾用来满足孩子咬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吃磨牙棒、啃苹果等,来缓解孩子在这一特殊时期的需要。同时应多给孩子吃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菠菜、梨等。
2、教孩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需求
当孩子表达不清楚自己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地教孩子用正确的句子来进行表达,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并与孩子一起演示,这样,孩子就了解了语言的功能,慢慢地学会用语言代替牙齿去交流。
像上面说的我女儿2岁那会,有人抢走她的东西,她就喜欢咬人,我跟她说的是:“下次再有小朋友过来抢玩具时,我们可以主动跟别人分享,或者提出交换玩具的方法,可以跟小朋友说我们交换玩具玩吧。”让女儿知道,其实除了咬人和抓人,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
3、利用绘本让孩子体会感受
女儿出现特别爱咬人的那段时间,我专门买了一本名为《牙齿不是用来咬人的》的绘本,每天晚上只要有时间,我必然陪着她一起读,而且和她在读绘本的时候,也是以她为主角,和女儿展开互动,引导她关注里面的情节,体会其中人物的感受。
一开始,我会给女儿读,同时指着绘本上的图画带有表情的给她示范,同时也会提问,在看到一个小女孩被小哥哥咬红了手哭了的那一页的时候(这也是女儿最感兴趣的一页),我会让她自己先看,然后带上表情对女儿说:“小姐姐的手是不是被小哥哥咬红了?”
“小姐姐疼不疼?”
“小哥哥用牙齿咬了小姐姐,小姐姐很痛,都哭了,我们要记住,牙齿是用来吃东西的,不是用来咬人的,被咬的人会很痛的。”
每当这时候,女儿也会点头或重复我说的话。
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咬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其他小伙伴都不喜欢咬人的孩子。而且咬人还会伤害到别人,给别人带来疼痛。”
读绘本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要加倍留心,一观察到孩子要有咬人行为的时候,要提前制止,同时要反复地对孩子强调,明确地告诉他咬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让孩子明白,我们不希望他这样做。
4、对侵略性行为让孩子承担后果
研究发现,过度*是引起孩子咬人行为的常见的因素之一。
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因为过于兴奋而出现咬人倾向时,可以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让他玩安静一点的游戏,帮孩子缓解激动情绪。
在女儿爱咬人那段时间,有几次晚上我哄她睡觉的时候,她总是会出其不意地咬我的胳膊一口,以此为乐。之前我都告诉她“你不可以这样”,她充耳不闻。
后来有一次,我被她咬疼了,干脆起身走出房间了,女儿叫我回去陪她,我认真地说:我在你身边觉得很不安全,你总是把我咬的很疼,我不想再陪你睡了。”
那时女儿晚上只要我陪,不要别人,于是她央求了我多次,并且答应我不再咬了,我才回去接着陪她。
从那以后,她再也不咬我了,因为她意识到,咬我的后果,是妈妈不再陪她睡觉。
对孩子侵略性的咬人行为,我们要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教育,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要让孩子承担咬人的后果,这样比起一句单薄的“不可以”,会更有效。
虽然孩子咬人大多属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如果是孩子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我们就要引起重视,以免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