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肾病通常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主要病因包括未经治疗的晚期梅毒、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炎性损伤、先天性梅毒感染及合并其他肾脏疾病。梅毒肾病可能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和肾活检确诊。1、未经治疗的晚期梅毒
梅毒螺旋体持续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可进展至三期梅毒,此时病原体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器官。肾脏作为高血流量器官易受侵袭,螺旋体直接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导致膜性肾病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需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进行驱梅治疗,同时配合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2、免疫复合物沉积
梅毒螺旋体抗原与机体抗体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这种Ⅲ型超敏反应可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损伤。临床表现为血尿伴轻度蛋白尿,肾活检可见免疫荧光IgG和C3颗粒样沉积。治疗需清除病原体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同时监测肾功能变化。
3、血管炎性损伤
梅毒感染可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肾小动脉及入球小动脉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血管壁增厚使肾单位缺血萎缩,逐渐发展为肾间质纤维化。患者常见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需通过降压药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严重时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4、先天性梅毒感染
妊娠期梅毒未经治疗可经胎盘垂直传播,胎儿肾脏发育过程中受螺旋体侵袭,出生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急性肾衰竭。患儿除肾脏症状外多伴有肝脾肿大、皮疹等全身表现,确诊后应立即给予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新生儿换血疗法。
5、合并其他肾脏疾病
梅毒感染者若原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肾脏病变,梅毒螺旋体感染会加速肾功能恶化。此类患者需同时治疗原发病和梅毒感染,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配合优质低蛋白饮食延缓肾病进展。
梅毒肾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青霉素治疗,定期复查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肾功能指标。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蛋白质以鸡蛋、牛奶等动物蛋白为主。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注意观察尿量及水肿情况,出现少尿或呼吸困难等表现需立即就医。性伴侣应同步接受梅毒筛查和治疗,杜绝再次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