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需围绕止血、监测和预防复发展开,核心措施包括禁食管理、体位调整、药物辅助及心理支持。急性期需绝对卧床,恢复期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出血征象。
1.急性期护理
出血发作时立即禁食,避免食物刺激加重出血。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20-30度,保证脑部供血。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脉搏,记录呕血或黑便的性状与量。建立双静脉通道,遵医嘱静脉输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配合生长抑素类药物降低门脉压力。出血稳定后48小时可尝试少量低温流食,如米汤、藕粉。
2.恢复期饮食管理
止血3天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选择蒸蛋羹、嫩豆腐等低纤维食物。两周内避免粗硬、过热及刺激性食物,禁食竹笋、芹菜等高纤维蔬菜。每日分5-6餐少量进食,烹饪方式以炖煮为主。可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鸭血、猪肝,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3.并发症预防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更换为氯吡格雷。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日不超过1.2g/kg。指导患者识别再出血征兆,如突发心悸或晕厥立即就诊。建立排便记录卡,监测大便隐血情况。
4.生活干预
康复期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推荐散步、八段锦等低强度活动。戒烟戒酒,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吞咽血痂风险。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咳嗽诱发出血。焦虑患者可通过深呼吸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消化道出血护理需根据病因个体化调整,胃溃疡患者重点抑制胃酸,食管静脉曲张者需控制门脉压力。出院后定期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规范根除治疗。家属应掌握急救措施,备好冰盐水用于紧急止血。建立24小时应急联络通道,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