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表现为血管炎症导致的缺血症状,常见表现包括头晕、肢体无力、血压异常等,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早期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干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控制炎症、血管重建手术等。
1. 血管狭窄或闭塞症状
上肢或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表现为活动后肢体疼痛、乏力,休息后缓解。颈动脉受累时可能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甚至晕厥。肾动脉狭窄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血压差值超过20mmHg需警惕。
2. 全身炎症反应
约半数患者出现低热、疲劳、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贫血,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这些表现易与感染性疾病混淆,需结合血管影像鉴别。
3. 器官缺血表现
冠状动脉受累引发心绞痛,肠系膜动脉缺血导致餐后腹痛。肺动脉高压时出现活动后气促,眼底血管病变可能造成视力骤降。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常见于颈部、腹部等大血管走行区。
4. 皮肤改变
约30%患者出现结节性红斑样皮疹,四肢末端可见雷诺现象。皮肤活检显示中小动脉炎性改变,与类风湿结节病理表现不同。指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微循环障碍。
诊断需结合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造影,典型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糖皮质激素是基础治疗药物,甲泼尼龙每日0.5-1mg/kg起始。免疫抑制剂可选甲氨蝶呤每周10-25mg,或环磷酰胺每月0.5-1g/m²静脉输注。生物制剂如托珠单抗对难治性病例有效。
血管严重狭窄者需介入治疗,经皮血管成形术适合短段病变,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率约20%。长段闭塞需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常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作为移植材料。术后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每日100mg联合氯吡格雷75mg使用3-6个月。
多发性大动脉炎需终身随访监测,每3-6个月评估血管情况。日常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冬季注意肢体保暖。妊娠可能加重病情,孕前需调整用药方案。出现新发缺血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