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包括补充铁剂、调整饮食和定期监测。治疗时需明确缺铁原因,如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针对性解决。
1.补充铁剂是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法。常用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剂量需根据患儿体重和贫血程度调整。口服铁剂应在两餐之间服用,避免与牛奶、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对于口服铁剂不耐受或吸收不良的患儿,可考虑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或蔗糖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调整饮食结构是辅助治疗的重要环节。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豆类和深绿色蔬菜。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和西红柿,促进铁的吸收。减少抑制铁吸收的食物摄入,如浓茶、咖啡和含钙高的食物。
3.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开始后2-4周复查血红蛋白水平,评估铁剂治疗效果。治疗期间需监测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判断铁储备恢复情况。治疗周期通常为3-6个月,待铁储备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1-2个月。
4.针对病因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对于饮食摄入不足的患儿,需进行营养教育和指导。存在吸收障碍的患儿,需排查消化道疾病并进行相应治疗。慢性失血患儿需明确出血原因,如消化道溃疡、寄生虫感染等,并及时处理。
5.预防措施包括孕期营养补充、母乳喂养和适时添加辅食。孕妇在孕期应注意补铁,预防胎儿铁储备不足。母乳喂养至少持续6个月,适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铁剂补充、饮食调整和病因治疗,同时加强预防措施,确保患儿铁储备恢复正常,预防复发。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注意日常饮食管理,为患儿提供充足的铁和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儿,需同时治疗原发疾病,从根本上解决缺铁问题。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避免长期缺铁对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